营地教育——孩子的诗和远方

营地教育的发展史

1861年,美国南北战争初期,华盛顿 Gunnery School 的校长Frederick William Gunn突发奇想,带领学生徒步近70公里至长岛海峡,模拟军事训练10天后返回学校。这是有记录以来最早的营地活动。
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,越来越多的营地开始出现,营地训练也逐渐由生活导向型转为教育导向型,增加了更多包括艺术、手工、音乐、舞蹈、自然科学等类别的内容。

美国

美国目前大约有12000个营地,每年可为1000万名青少年提供营会活动。
美国的暑期营地教育是上到总统下到百姓家庭都很重视的一项内容。2012年7月,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两个女儿参加夏令营,这一消息成为美国营地协会的头条新闻。奥巴马对媒体表示,尽管两个女儿的短暂离开让他感到不舍,但他认为把孩子们送到营地是正确的决定,可以给她们增加新的人生体验。

俄罗斯

俄罗斯把营地教育看成是培养未来接班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。
现任俄罗斯领导人普京和梅德韦杰夫都非常重视孩子们的营地生活,甚至每年的夏令营开营仪式都会抽时间亲自去参加。位于黑海的小鹰营地(Orlyonok)每一期可容纳2500名青少年,是俄罗斯著名的营地。来自俄罗斯的前届国际营地协会(ICF)主席Valery Kostin说,即使在苏联解体的非常困难时期,政府每年都会拨出巨资支持营地的运营。目前,俄罗斯是全球营地数量最多的国家,有55000个营地每年为600万名青少年提供服务。
澳大利亚是营地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最紧密的国家,营地教育已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;
日本有3500多个营地,每年有超过3000万名中小学生参与营地教育活动。

什么是营地教育

美国营地协会(ACF)在1998年这样定义营地教育:“一种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,并能够达到创造性、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。通过领导力培训以及自然环境的熏陶,帮助每一位营员达到生理、心理、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。
  • 共同特点
    无论何种形式的营地教育,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体验式学习,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营会活动,让青少年“有目的地玩”和“深度探索自己”。
  • 营地目标
    营地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有动手实践的机会、生存逃生的机会、相互对抗的机会、自己生活的机会。通过营地教育,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,身体得到锻炼,情操得到陶冶,郁闷得到释放。同时通过建、玩、训、用、行、言、宣,促进营地教育在人们的心目中生根、发芽、成长、开花。
营地教育在国外15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实,营地活动在帮助青少年建立自信心,培养独立品格和领导力,提高社交能力等方面影响显著。
美国迪斯尼、微软、脸谱等创新型公司的首席执行官,童年时都有多次参与夏令营的经历。迪斯尼前CEO迈克尔·艾斯纳在同一个营地里度过了童年的9个夏天,他在其著作《夏令营中的人生智慧》中深情写道:“童年经历铸就了我克服困难的利器,也打造了摆渡人生的桨橹,而夏令营本身就是一种利器,它的丰富内涵,是我在漫长的一生中不断领悟出来的!”
在欧美许多国家,包括亚洲的日本,韩国和新加坡,孩子们在营地里度过了成长过程中的许多时光,营地是他们的心灵港湾。
相比国外孩子丰富的营地教学,反观国内,多数孩子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室中完成的,缺乏这样一种真实的、体验式的实践教学。营地教育在今天的中国,是对校内教育一种有效的补充和延伸。中国孩子的生活中,不应仅仅是堆积如山的课本和试卷,他们也渴望诗和远方。
[转载]